两本史书,一南一北,归纳69个君王、8个皇朝的兴亡史。《南史》共80卷,约70万字,记述了南朝宋、齐、梁、陈国170年的历史。《北史》共100卷,记述了北魏、齐、周和隋朝233年的历史。
魏晋以后,大唐以前,曾存有过一段乱世天下,短短的几百年的時间,二十四史中便有十部史书记述这一段历史。这几百年里发生什么事?那么短的時间需不需要用那么多史书记述呢?这一段时间就是说朝代更替频繁的南北朝和短寿的隋朝,几百年的時间内就存有过八个朝代,这八个朝代又分别都修了史书,这八部史书广为流传出来都列为二十四史,但是二十四中也有另外两本史书记述这一段历史,分别是《南史》和《北史》。八个朝代都分别有史书了,为何还需再来个《南北史》,并且也可以位居二十四史呢?
这由于南北朝长久处在对立情况,别的七部史书在编写的过程中,修史者由于观点不一样而造成史书含有许多的成见和不准确,《南北史》的作者李延寿是个官场小角色,写《南北史》用的還是业余时间,但他的修史初心就是说摆脱地域成见,以整个南北朝的多元性去归纳历史,因而曲笔状况比较少。
历年来史书撰述都以简洁精当为标准,《南北史》在这里一点上做得十分成功。李延寿在修撰《南北史》时,其历史资料根据有一千多卷,成册以后却仅有一百八十卷,块1比10的精减,这来源于李延寿在纪传体例上的革新。其他史书全是一帝写一纪,而李延寿是一朝写一纪,这促使八个朝代的本纪一部分一共加起來也不过22卷的篇数。在列传的体例革新上,李延寿也大脑洞大开,他依照姓氏、家族等开设合传,把某一家族所有人放到整部传里,不分朝代,这样不仅精减了篇数,还不会出現角色反复的情况。这样的书写,是《南北史》能变成纳入二十四史的很大一个缘故。自然这样做的缺陷也是比较突出的,李延寿也因太过度重视简洁,在编写《南北史》时过多地删除了一些官称和制度的记述,这就造成《南北史》对制度的记述全面缺少,这对一部史书而言是极大的缺点,但这并没有影响《南北史》的史学影响力。后人点评《南北史》是良史,而二十四史中被称作良史的并不是很多,良史这一头衔不但是给史书的,也是给作者的。
二十五史中,《史记》是真正的通史,《南史》是通宋、齐、梁、陈四个皇朝的史书,《北史》是通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齐、北周、隋六个皇朝的史书,分别以南朝和北朝为大历史时间阶段,能够当作是通史。李延寿说,他写的“南史”“北史”就是说“以拟司马迁《史记》”,当然不但指历史的选择,还包含“一般”的定义和规定。正由于这般,唐朝史学点评家刘知几在提到《南史》《北史》时,把他们都归入"《史记》之流"。这表明先人就很重视《南史》《北史》在"通"的层面的特性。
有利于掌握整个南北朝历史发展趋向的多元性,掌握和思索南北朝历史难题。再者,这也有利于人们了解作者分别把南北朝各朝历史贯串一气的历史看法和撰述观念,并对先人批评他们"以家为限断不因代为限断"的论点论据有适当的了解。应该说,在某一帝王朝兴衰的历史环境中,李延寿可以把几代人的历史作为一部历史,"断代为仍行通法",无疑是一个先驱。
本站内容系历史大全整理制作